单身社会来临了吗,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

 duo   2023-02-16 20:23   25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,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

摘要:

本文章为“一条”原创,未经允许不得删改、盗用至任何平台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“2035年,日本整个国家将有近一半人单身,正步入一个超单身社会。提出“超单身社会”观点的荒川和久,被誉为“研究单身问题第一

正文摘要:

本文章为“一条”原创,未经允许不得删改、盗用至任何平台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“2035年,日本整个国家将有近一半人单身,正步入一个超单身社会。提出“超单身社会”观点的荒川和久,被誉为“研究单身问题第一人”。他每年还会进行2-3万人规模的定量调查,与众多不同年龄、职业、状态的单身男女进行交流。“单身化不仅仅发生在日本,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2017年的推算,到2035年,日本15岁以上所有人的单身率,男女加起来将达到48%. 5月,他的新书《超单身社会》中文版发布,可以说,日本步入单身社会的速度要比预想的还快。单身社会来临了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,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。

本文章为“一条”原创,未经允许不得删改、盗用至任何平台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“2035年,日本整个国家将有近一半人单身,

正步入一个超单身社会。”

提出“超单身社会”观点的荒川和久,

被誉为“研究单身问题第一人”。

荒川做单身研究已有12年,

除各国官方数据外,

他每年还会进行2-3万人规模的定量调查,

与众多不同年龄、职业、状态的单身男女进行交流。

研究越深入,他发现“单身”的严重性愈发凸显:

“单身化不仅仅发生在日本,

整个东亚、整个世界都是一样的,

但日本将提早面临’单身大国’的问题。”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2017年的推算,到2035年,日本15岁以上所有人的单身率(包括未婚、离婚、丧偶),男女加起来将达到48%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来源:历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

中国的单身化形势同样严峻:结婚数据已连续8年呈下降趋势,2018年中国民政部数据显示全国单身成年人口已高达2.4亿,“中国超2亿人单身”、“晚婚不婚成流行”等词条频频登上热搜

5月,他的新书《超单身社会》中文版发布,

一条通过邮件专访荒川和久,

与他借日本的经验聊了聊

“超单身社会”究竟意味着什么、怎样形成,

我们又应当如何面对。

自述:荒川和久

编辑:朱玉茹

责编:陈子文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荒川和久曾受邀参加众多电视节目和公开演讲

2010年,日本男性的“终身未婚率”,即50岁还未婚、且在将来也不大可能结婚的人的比例,首次超过了20%。

我当时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市场工作,很自然地就开始关注单身问题,后来就辞职出来,自己创立了“单身经济.文化研究所”。一转眼,已经是第12个年头。

面对单身化这样的情况,社会上总会出现各种责怪的声音:你为什么不结婚?为什么不生孩子?年轻人不婚不孕都是社会环境不好,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应对政策出台?

可能很多人没法理解,但在我看来,社会的单身化、个体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,是没有办法解决的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日本面对小学生开展的“婚育节目”,希望通过现场观摩,让他们感受到结婚的幸福,将来更愿意结婚

这么些年,日本并非没有努力采取行动应对:财政拨款开展各类相亲活动,发钱鼓励生育,甚至面向小学生宣传结婚……

但最终的结果是:2020年,15岁以上的单身人口已经达到了5000万人,占比44%。可以说,日本步入单身社会的速度要比预想的还快。

在这个时代,大家可以选择不结婚、不生孩子、离婚、不和一大家子一起生活等等。这是每个人应该有的自由,同样也成了每个人要背负的责任。

与其去争论到底是“谁的错”,不如早些正视现状,并基于现实情况为进入“超单身社会”做好打算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理解单身化的加剧,最基础的一点是:这绝对不是个人意识的问题,经济模式、就业等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此都有很大的影响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来源:日本内阁府2015年作的《关于少子化社会的国际意识调查报告》

事实上,根据日本内阁府2015年的调查数据,20-49岁拥有结婚意愿的日本人超过了65%,这与2010年、2005年的调查相比,基本没有变化。其中,有强烈意愿的男性比例要远高于女性,分别是71.7%和60.5%。

同年,我在网上发起过一个讨论单身男性生活状态的帖子,收到了1.6万条回复,其中大多数人都表示:

“我并不是不想结婚,而是结不了婚。”

那么,为什么这些迫切想要结婚的人,尤其男性,没法结婚?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原因一:没有靠自己就能结婚的能力

要知道,在上世纪末,日本一度是一个“全民皆婚”的国家,男女的终身未婚率均未超过5%。他们是靠什么结婚的呢?

1987年,实施《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》的第二年,日本终身未婚率激增。可见曾经大部分男性都能结婚是因为对于当时的女性而言,结婚就是工作,是关系到自己生存问题的大事。

同时,“全民皆婚”的时代也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。公司都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,每个人的人生道路相对单一且稳定,自然好规划结婚生子这些事,当时相亲结婚与职场婚姻的比例加起来超过 50%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与日本情况类似:一条曾在2019年对600位年轻人进行了问卷调查,发现有越来越多的男性在恋爱中变得被动

现在60岁以上的日本已婚男性,他们一直享受着时代的恩惠,只是他们自己没有发现:如果大环境没有筹备好结婚的必要条件,他们就无法靠自己的能力结婚。

其实不论在哪个时代,有恋爱能力的人,男女加起来也就占三成左右。当没有了曾经那样社会层面的准备和鼓励,“恋爱弱者”是很难结婚的。现在很火的各种恋爱交友APP,在我看来也只适用于“恋爱强者”。

近3年来持续的疫情更是雪上加霜——年轻人的恋爱机会被剥夺了。

要知道,那些能够结婚的年轻人,大部分都是在20—24岁的时候遇到另一半的。现在因为疫情,没法遇到异性、面对面相处,所以很可能2024年,日本的婚姻登记人数会出现明显下降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日剧《东京单身男子》中,三位黄金单身汉的讨论

原因二:不切实际的期望

有趣的是,40岁年龄段男性的初婚率和单身率都一直在上升,1947年到2014年间竟增长了12倍多。“大叔初婚者们”的结婚对象就是20来岁的女性们。

总体上,男性平均想找比自己小5岁多的女性,“榻榻米和老婆都是新的好”,女性则想找比自己大1岁多的男性。而实际男女差不多都和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对象结婚了,也就是女性的期望更符合现实。

所以当一些单身男性总把“我因为XX结不了婚”挂在嘴边,但又不愿调整自己、还为此自怨自艾时,我总是很无奈。同理也适用于女性。

婚姻本来就是要相互包容,不是处处都合自己心意的一件事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蓝点代表男性比女性更多有大学学位的国家,红点代表女性拥有更多大学学位的国家,从1970到2050年可以看出红点的增多(图表:Albert Esteve, García-Román, Iaki Permanyer 数据:Wolfgang Lutz)

原因三:结婚与单身,都是因为钱

男性觉得“看不到自己的未来、经济不稳定,不能结婚”,女性则是考虑“不能与没有固定收入的对象结婚”。

在研究当代单身化问题时,非常重要的一个数据就是平均年收入多少以上的群体可以结婚,多少以下就不容易结婚。

在日本,这个数字是400万日元(近20万人民币),这条线以下的男性、以上的女性大部分都是未婚。

这一现象背后是男女对于婚姻和单身好处看法的对立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一条“985相亲”报道中男女受访者的择偶标准对比,与荒川观察到日本男女的择偶标准差异有不少相似之处

女性更多认为结婚的好处是——

· 能让经济上更加宽裕;(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)

男性更多认为结婚的好处是——

· 能够受到社会的信赖和平等的对待;

· 生活上会更加方便;(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)

女性更多认为单身的好处是——

· 自由;

· 维持与朋友、社会的关系;

男性更多认为单身的好处是——

· 经济上会更加宽裕;

· 不需要赡养家庭

可见,女性要结婚的原因正好就是男性不结婚的原因。现在早已不是妻子全职为丈夫服务的年代,女性不愿放弃自己建立的社会关系,男性即便结了婚生活可能也没变得多便利,“不如把钱花在自己身上”。

日本从“全民皆婚”到“全民未婚”的过渡期,正是泡沫经济时代。比起结婚,赚钱更能给人带来快乐。事实上这种想法在现在的年轻人中也很普遍,中国我想也是一样的情况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尤其,越来越多的女性希望通过赚钱来获得自我认同感和安全感,而随着经济的稳定,也就觉得没有必要结婚了。

我完全理解并支持这种想法,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,要清楚自己赚钱的目的是什么,有钱和幸福是两回事。

最后,我想指出单身化不单单是未婚,还包括非婚化、离婚、丧偶等情况的增多,非常复杂。会结婚的人会结好几次婚,结不了婚的人一辈子也结不了,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会越来越明显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相信大家对日本少子化、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都有所耳闻。有机构预计,到2050年,日本人口可能就只剩下不到一亿,其中超过一半都是老人。

在如此强烈的末世感下,人们很容易将一切怪罪到不结婚的人身上,甚至极端地认为“未婚者越多,国家就越危险”。这种想法虽不是不能理解,但从数据上看是片面的。

一来,要考虑那些因为特殊原因无法生育的人。根据2010年日本厚生劳动省调查,每6对夫妇就有1对接受过不孕不育的治疗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来源: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《日本未来人口估算》(2016年12月)

1950年出生的日本女性已婚无子率只有4.8%,而1990年出生的女性已婚无子率则达到了13.8%,几乎是原来的3倍

再来,想要通过结婚解决少子化的问题不过是幻想。

即便结婚了,很多夫妇还是会出于各种原因考虑不生孩子,这是他们的人生,他们的选择。与其提倡“为了解决少子化,大家应该都结婚”,还不如优先考虑构建一个新的社会体系,让人们即使不想结婚也能生孩子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日本规模最大的养老院“蒲公英介护中心”,被誉为“老人迪士尼“,有超过250种活动,日均花费仅为43元

至于老年化,全球性的“多死时代”(增加的老年人口集中进入死亡阶段)终将会到来。到那时,人口金字塔也许会均衡一些,之后人口不增加也不减少。

但日本至少还要等80年,而这80年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艰难过渡期,如何实现软着陆,这是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2016年,一本专门面向30岁左右女性读者的日本流行杂志曾进行过问卷调查,有90%的女性都表示自己曾经“因为单身受到过骚扰”,且比起男性对她们的“单身骚扰”,来自已婚女性的说教更让她们感到有压力。这一消息一时间备受关注。

同年,一位67岁的已婚女议员对48岁却依然单身的福原淳嗣市长(男性)说:“我不和未婚市长讨论,请换一个已婚的人来。”

对于未婚男性的调侃和嘲讽,似乎还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。职场依旧是“单身骚扰”的主要场所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颜怡颜悦吐槽催婚 ,“单身骚扰”问题在中国同样严重

在日本,“不结婚的人肯定有什么问题”,就这一句话就有可能影响未婚者在职场上的人际关系和晋升,我在面对面采访时就听到了好多这样的事情。

有人因为单身被贴上“喜欢独处”、“不会团队合作”的标签,被同事当作异类排挤,受到了长达一年半的无视,最终患上适应障碍症,不得不停职在家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日剧《逃避虽可耻但有用》,把日本全职主妇在家的全年无休的劳动折算成年收入,可达304.1万日元(约17.9万人民币)

不少四五十岁的日本未婚男性,都是因为没结婚而没能晋升到管理层。“没养过孩子就不会培养下属,还是结了婚的靠谱”,这是什么歪理?已婚的男性就一定靠谱吗?就真的有好好带过自己的孩子吗?想必是把所有事情全部推给妻子吧。

就拿2011年日本总务省的调查数据来说,丈夫一周平均每天的育儿时间只有5分钟,与10年前相比只多了2分钟。

对已婚人士的滤镜,和对单身人士的偏见,是时候该停停了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对单身化的不解和惶恐,说白了就是因为大家觉得所有人都结婚、也不太会离婚才是正常的。实际上,那才是不正常的。

因为无论在哪个时代,有结婚意愿的男女其实都只有五成左右。而日本历史上多个时期,离婚率都比现在要高得多,尤其是江户时期,离婚率放到现在能排上世界首位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日本法律规定,夫妻二人婚后必须使用同一姓氏,且妻子有义务扶助丈夫的家人,哪怕丈夫已经去世也不例外,除非离婚,因此常有“死后离婚”的申请

在江户时代,很多人都是终身未婚。因为当时对于不婚这个事情,完全没有悲壮的感觉,而是在讴歌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。男性和女性被认为是家里同等重要的劳动力,女性即便是做家庭主妇,社会也认可其在家务和教育孩子方面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价值,可谓是一个极其平等、各自独立的理想状态。

男女在结婚、离婚以及再婚问题上都很自由。当时离婚和再婚的人之多,甚至有专门规定“离婚不准超过7次”,离婚证也被看作是再婚许可证,上面记录的离婚理由五花八门。

这样看,如今日本的未婚率和离婚率上升,只不过是回到我们原先的状态而已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“不结婚就等着孤独死吧!”类似这样的话我们经常能听到。话虽如此,结了婚就真的万事大吉了吗?事实上,我们随时都可能变成一个人。

自2011年以后,日本的特殊离婚率(离婚登记数除以结婚登记数)一直保持在35%左右。也因此,媒体经常报道,“每3对夫妻中就有1对离婚。”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日剧《离婚的二人》中的“熟年离婚”:身为编剧的丈夫在结婚二十几年中忙于工作,从未在生活中关心妻子,妻子在这段婚姻中失去了自我和生活的乐趣

这一数据背后有一个一直被忽略,但我认为十分重要的现象,即婚姻关系持续20年以上的熟年离婚正逐渐趋于常态化,且实际提出离婚的大都是妻子一方,时间也大都是丈夫退休前后。

有一种情况是,丈夫兴奋地告诉妻子,“退休后我们就搬到小岛上,享受悠闲的二人世界吧!”妻子听完晴天霹雳,立刻说要离婚。

“一直以来忍受着丈夫对家里的事不闻不问也就算了,竟然要带我去小岛,生活完全围着他转,连和朋友们做点想做的事都不行。”

双方想法上的背离,是“熟年离婚”的根本原因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根据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的调查,年龄在60—79岁范围内且有配偶的老龄男女当中,60%的丈夫们回答“依赖妻子”,而“依赖丈夫”的妻子只占20%,且回答“不依赖丈夫”的妻子占 42%

我个人建议,男女都应该将自己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来活——结婚前的30年,婚后全身心投入工作或/和家庭的30年,以及退休之后的人生。每到新的阶段,都重新审视自己,认真思考接下来的路怎么走。

妻子们在后两个阶段的身份变化相对较小,而丈夫们必须要认识到,如果将自己身上的工作、收入、头衔都拿掉,自己还剩下什么?这三部分确实是男人们中间这30年所有身份的基础。那么,在离开职场、步入60岁的人生时刻,能够去做些什么“重生”呢?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在日本,自杀已经成为一种“变态式”的社会问题。一条曾对摄影师千贺健史的项目《自杀潮》进行过报道,图为常发生自杀案件的东寻坊

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数据,是离婚后男性惊人的轻生比例。自杀人数中男性占绝大部分,而男性自杀率最高的是离婚的人,其次是丧偶的人,基本上每年都是这样的情况。

总之,大家应当认识到现在即便结了婚,还是随时可能回归单身,单身问题不光是未婚者需要考虑的事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无论是未婚化、晚婚化、少子化、老龄化,还是离婚数的增多,它们是随着整个社会向“单身社会”发展,一起出现并相互关联的。

这是整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面临且无法回避的问题,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“独自生活的能力”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1、我们首先要认识到,单身社会并不是每个人都随意地独自生活,而是调整结构,形成关于家庭、地区、公司的新的共同体,个体间相互自立的社会。

在原有的家庭共同体下,人们很容易产生过度依赖的心理。虽说是孩子、夫妻、家人,但是想让对方一直照顾自己,可能最终都是幻想。前面提到的丈夫对离婚和丧偶的承受力之弱的数据,就是典型的例子。

2、因此,要获得“独自生活的能力”,前提就是要与更多的人建立心理上的联系。

如果一个人在心理上没有与任何人建立连接,那ta就像孩子一样,只依靠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人,一旦现实生活中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时候,就会觉得被全世界抛弃了,难以接受。

不管有没有另一半,结不结婚,如果我们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,就会减轻对某一个人或物的过度依赖,能自主地在不同的状态和情况下,选择依靠某人或某物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一条报道过的韩国首尔超强同居房:72名陌生的单身男女同住,出房门就能社交,与不同人建立联系。这种共享居住的案例在世界各地逐渐流行起来

3、单身社会下,我们迎来了更多样的家庭形式,不再只有婚姻和血缘上的家庭,我反而觉得是一个很好的趋势。

日本的御宅一族就是一个代表。他们因为兴趣爱好、相同思想而“进入一个社区”,即使没有所属关系,不在一起生活,也可以互相帮助,并自由地与外界不同的人连接。我想,这种新的家庭形式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建立起来。

4、如今,比起物理上的单身,心理上的孤立感更值得我们关注。曾经有一项针对父亲们的调查,问父亲们“生活中,哪里是你心灵的栖息地?”很多父亲的回答都是“厕所”、“车里”、“浴缸”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5、进入单身社会,如何让每个单独的“个体”体会到认同感和成就感才是关键。这一点上市场的反应还是很迅速的,便利店、“一人食”、共享经济、众筹……

每个人的幸福仓库是不一样的,孩子、消费、工作、追星、游戏……我们应该认可每一种幸福的形式。

幸福的关键,并不在于是否结婚、是否有孩子等,而是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都有不停追求幸福的行动力,以及无论多小的一件事,你都能感到幸福的能力。

说到底,结婚就是那么一回事,单身也就是那么一回事。不要想,去行动,分析得太明白反而束手束脚了。只有通过行动,才能为自己的人生创造出选项。

注:《超单身社会》中文版译者郭超敏对此次采访亦有贡献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相关阅读:

是什么影响着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?

来源 | 《人民论坛》杂志及人民论坛网(rmltwz)

转载请注明来源

前几天,"中国超 2 亿人单身"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。有人惊呼:单身社会已经来临!一时间,引发全民热议。事实上据民政部门统计,我国单身成年人口早在 2018 年就达到了 2.4 亿人,独居成年人口超过 7700 万。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,单身独居人士已经突破百万人。

人口安全、性别失调、婚姻挤压、大龄青年、剩女剩男、空巢青年、光棍节、催婚逼婚、"一人吃饱全家不饿" …… 这些话语在生活中也越来越常见,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代中国青年婚恋难的现实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01

婚恋难成普遍现象

第一,单身人口增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除上文提到的"庞大"的单身群体,结婚率的逐年下降和离婚率的逐年上升也很能说明问题。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,从 2013 年开始,中国的结婚率逐年下降。2019 年,全国结婚率为 6.6 ‰,比上年降低 0.7 个千分点。另外,结婚率也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差距,经济越发达地区结婚率越低。与此同时,离婚率逐年上升,从 2005 年开始,中国的离婚率从未降过。2019 年,全国离婚率上升到 3.4 ‰,比上年增长 0.2 个千分点。一般而言,流动人口的单身率高于当地的常住人口,这些单身人口不少是"被单身"。当下,"拥有一个家"依然是很多人的梦想。

人口性别失衡这个社会大背景是脱单难、婚恋难的重要人口学原因。因为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长期失调,我国积累了大量的男性单身人口,人口学称之为"婚姻挤压"。在一夫一妻婚姻匹配的模式下,可婚男性相对过剩人口是客观存在的,是无论如何难以消除的单身人口现象。从个体的角度看,谁能婚配成功似乎是一个概率事件,但总有一个相当数量级的男性可婚人口被挤压出婚姻市场,这个群体主要以低婚配优势(低颜值、低地位、低收入、低文化)的草根男性和流动男性为主。

但还有很多具体而微的直接原因影响着青年的恋爱、结婚状况。由于婚恋成本上升,工作压力大,生活节奏快,闲暇时间少,社交圈窄小,学制长等原因,越来越多的" 80 后"" 90 后"被迫晚婚或单身。

第二,婚姻的市场化、物质化和商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。为结婚准备房、车和彩礼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婚恋难的压力源。在一些城市相亲角,多数女性关注的主要是男方有没有城市户口、有没有房子和车,年收入等,婚恋难并非虚言。而且可以看出,在婚姻市场上,对男青年的期望更高,他们的压力也更大。

婚恋难的经济因素十分重要,相爱是两个年轻人的事,结婚却是两大家子的事。"万紫千红一片绿"这句顺口溜说出了一些地方男方娶媳妇要出的彩礼钱,多少有情人皆是因为双方彩礼谈不拢而一拍两散。

第三,中国已经进入重视婚姻自由、人格尊严和婚姻质量(生活满意度)的时代,这是当下低结婚率和高离婚率现象的可靠解释。尽管婚恋难是不争的事实,但多数青年仍然愿意等待而不是将就,当代青年将有无感觉、是否有感情和今后的婚姻质量放在了重要位置,择偶最看重健康和能力,宁缺毋滥是青年男女的共识。

此外,有些大龄独生子女还不知道怎么与异性沟通和相处。当代青年婚恋主体是" 80 后"" 90 后"" 00 后",其中多数是独生子女,独生子女原生家庭对他们的人格发育有深刻的影响:一些人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,难以与异性融洽相处;还有一些青年不懂得接纳他人,不愿意承担家庭责任,还不具备成家立业的能力。

总体来看,当代越来越多的婚恋问题正在显现:可爱可亲可意可配的结婚对象难寻难找,追求婚姻质量的声音越响,落单的概率也就越高;个别地方结婚彩礼节节攀升,独生女时代不少男青年做"上门女婿";流动青年和空巢青年普遍存在;结婚率下降,单身和啃老现象增多,离婚率上升;初婚年龄延长,晚婚晚育普遍,婚内生育率低迷不振,少子化趋势难以阻挡,等等。

02

当代青年的婚恋观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当代青年的婚恋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,是社会经济发展大系统中的小系统问题。这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、乱花迷眼的转型时代,相对传统观念中的"门当户对",当代青年择偶呈现出多元化特点。当代部分青年对婚姻的期望恐怕是外貌主义、物质主义、浪漫主义、攀比主义和本位主义的叠加。

一般而言,婚姻的目的有着综合的考量:一是满足两情相悦和合法的性的需要,二是生儿育女、传宗接代的需要,三是相互扶持和生活依靠,婚姻家庭可以给人安全感、排除孤独感。既有传统的文化压力,亦有实际的生活考量。根据多项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,当代青年婚恋主流价值观呈现的似乎仍是传统的面目,即讲究门当户对(条件相当)、以爱情为基础、以彩礼为前提。但深究之下,不难发现当代青年婚恋的"现代性":物质丰裕的时代使得当代青年更加重视住房、私家车、家庭财富、彩礼等物质基础,并有攀比心理,重视外貌颜值,强调人品、性格、个性、脾气等影响婚姻质量的个体因素,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夫妻相处之道、婚姻经营之道、家庭和合之道。有调查发现,男女双方其实各有期待:女性一般注重男性的责任心与上进心,希望其有家庭责任担当。而男性则更加看重对方温柔孝顺的品质。

有被单身者发出一问:"谈什么恋爱啊,一个人不好吗?"这是一个如人饮水、冷暖自知的问题,似乎是回问,也似乎是自问。结婚是否必要,不能不说与生育关系密切,特别是当"丁克"文化逐渐蔓延之时。结婚已经不再是人生的一道必答题,而可以是一道选答题,"如果准备生孩子,结婚就比较必要,如果不要孩子,结不结婚其实无所谓",持这样观点的人其实不少,这是理解独身主义的一个依据。由于社会对非婚生子仍有歧视和偏见,所以合法的婚姻关系成了婚内生子的保护伞。也就是说,现代婚姻保留了生儿育女、传宗接代的工具性价值和两情相悦、互相需要的情感性价值。

婚恋观的代际冲突和亲子冲突若隐若现。当代青年婚恋难的背后还有一个可敬可怜的群体,就是渐渐老去的父母们,他们往往比自己的孩子还着急。一旦孩子过了"三十而立"的关口,就不免心急如焚、闲言碎语起来:"都老大不小了,怎么还不找对象",甚至可能下死命令:"春节前务必脱单!"由此也带来长辈脱单要求和部分青年独身主义的某种冲突。不难发现,在当代青年的父母身上,固守着传统的婚姻价值观;但在当代青年身上,却洋溢着现代婚恋价值观——单身自由又无围城之困。

当代青年婚恋重视质量,重视内在的匹配度、心灵的契合度,重视性格与认知的契合度,这是婚姻品质的基本保证,但客观上也无疑增加了婚恋的成本和成功的难度。现代的婚姻之所以脆弱——离婚率升高和婚内出轨皆为不争事实,则在于过分重视颜值和物质等外在的东西,加之外在的诱惑又太多太强,忽视了婚姻共同体的经营和夫妻在婚恋修行中的内省和成长——从小我走向大我,从私我走向无我,从分别之我走向共同之我。

03

传统文化中的婚恋之道

单身社会来临了吗

挖掘"齐家治国平天下"传统文化的正能量极为必要。幸福的婚姻必有其成功之道,优质的婚姻应该以感情为基础,以责任为纽带,以信仰为动力,即以互敬互爱、家庭和睦为基石,以苦乐与共、养儿育女为责任,以家国天下、光耀门楣为己任。婚恋之道就是要处理好婚姻与家庭内外的人际关系和两性关系:婚姻关系是两性关系,家庭关系还包括亲子关系,一是处理好夫妻关系,二是处理好夫妻双方跟双方原生家庭的关系,三是处理好围城外社会中的两性关系。

国学大家张中行先生在《婚姻》一文中说:"世间的一切事物,都可以分等级,婚姻也是这样。以当事者满意的程度为标准,我多年阅世加内省,认为可以分为四个等级:可意,可过,可忍,不可忍。""可意"的婚姻,就是称心如意,但理想婚姻概率低,可遇不可求。"可过",就是虽某些方面不甚满意,但日子可以过下去。"可忍",就是不太满意但仍处于能够忍受的程度。之所以要忍,可能是另一半的错误或者不足尚可原谅;可能是为了孩子和老人着想,不得不忍;或者如果"不忍",自己没有更好出路。所以"忍辱"是开阔心胸、建设婚姻家庭共同体、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路径。"不可忍",就是感情破裂,夫妻走向对峙,在一起就是煎熬,只有分手才能解脱。

根据观察与思考,本文以为,现实的婚姻大致有三种状态:

其一,上品婚姻。其特征是志同道合、彼此尊重、生活融洽、爱情长青、彼此信任、风雨同舟。即使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也能够平等沟通、换位思考、达成共识。假定取值范围定为 0 — 100 分,如果夫妻双方的总体满意度平均达到 90 分及以上,则可称之为上等婚姻。一般来说,这样的婚姻需要拥有真爱的感情基础、良好的个人修养甚至有较好的经济条件。真正优质的婚姻,一是取决于婚前的感情基础;二是取决于婚后的相处之道,即能否相互负责、相互珍惜、互让互谅。

其二,中品婚姻。其特征是有感情基础,有不和谐和缺憾的方面,磕磕碰碰、争吵冲突但又终能化险为夷,总体上能够相濡以沫、白头偕老,各方面是有同有异、同异各半。此乃能够共担婚姻家庭责任、生活有烟火气的现实婚姻,日子平淡、彼此忠诚但能化解感情危机,多数婚姻大抵如此。如果夫妻双方的总体满意度平均达到 60 — 89 分之间,则可称之为中等婚姻。

其三,下品婚姻。其特征是感情基础不坚固,貌合神离,夫妻双方性格和三观明显不一致,冲突频率较高,各方面大异小同,生活的基调是凑合和忍受。感情有裂缝甚至爱情已经死亡,徒有婚姻的外壳,感觉是忍受凑合着过日子,冲突加剧或许会接近离婚的边缘。婚姻的解体对当事人和家庭的其他成员或许是解脱,也或许有伤害。如果夫妻双方的总体满意度平均达不到 60 分,则可称之为下品婚姻。

婚姻是夫妻共同体,家庭是夫妻、亲子、父母组合成的生活共同体。婚姻之道是家庭之道的核心,本文提出的基本原则是:婚前选对人,婚后做对人。婚前选对人即婚前要看准爱人,看准人品、性格、价值观适合一起生活的人,所谓婚前睁大双眼就是此意;婚后做对人即婚后须做对自己,在婚姻共同体中时刻加强自我反思和个人修养,所谓婚后要睁眼看自己正是此意。何谓选对人,人品应没大问题,同时三观没有严重冲突、性格合得来、感情有基础。何谓做对人,严于律己、宽以待人,以情感召、以德服人,勇于担当、乐于奉献。防止错误的婚恋观对自身和家庭的伤害。自我主义、享乐主义、啃老主义、物质至上主义的婚恋观多少存在问题,需要防范。这几个"主义"都是偏重了个人感受和利益诉求。婚恋之道就在于掌握好自己和爱人共同成长的节奏,善于平衡和拿捏好各种关系,保持好"度"和"底线"。

归根结底,"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",合适的就是最好的,这是至理名言。而且,理想的婚恋一定以真感情为灵魂和基石,其他外貌、年龄、地位、财富等外部条件都不甚重要,人毕竟不是物欲动物,而是情感动物和高级生灵。婚姻固然需要形而下的物质,但更需要形而上的情感。

展望未来,随着人口少子化、老龄化和空巢化的发展,低欲望社会将如期而至,结婚率将继续走低,单身主义和不育文化也将广泛蔓延。如何引导青年在多样化的社会中保持正确的婚恋观,是我们当下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。

作者:人民论坛网

来源: 人民论坛网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guopangzi.net/post/38555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duo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

还没有留言,还不快点抢沙发?